首页 智能外呼内容详情

私域微博(微博私域流量个人主页)

2022-08-10 386 小Q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内忧外患的微博要开始入手私域流量了?

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圈层里,10岁的微博算得上前辈级产品。更老的前辈QQ成了00后的欢乐场,年轻2岁的微信在IM工具上的地位无可撼动。

微博诞生的年份,一度成为当年最具现象级的产品,极短时间内名人和意见领袖批量入驻,成为传统媒体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黏合地带。高峰时刻市值一度超越Twitter逾200亿美元,被媒体称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独特的公司——“从明星级产品到增速放缓遭受质疑,再重回行业中心舞台,这在互联网圈层里几乎没有先例”。

十年已过,微博依然是中国社交与媒介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极。月活用户4.65亿,日活用户达到2.03亿,仅低于微信与QQ。但当互联网红利不在,增量池被后辈分食,微博似乎又重现2012-2014年的困境:盈利新业态有待挖掘,月活和用户增量不得不力挽狂澜。当下,微博市值已经跌在80亿美元上下徘徊许久,不及2017年年中的一半。

狙击者显然比此前更凶猛,以字节跳动为代表的新兴力量不断撩拨“老厂牌”的敏感神经。借由2019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发布,市场对微博“还能红多久”的质疑此起彼伏,10岁的微博,正面临着一场大考。

5G爆发前夜,千播大战打到尾声,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正在快速争夺用户时间,并渗透成年轻人新的休闲方式。这场互联网带宽成本极大降低所催生的新兴物种功能更为简单粗暴,代入感更强的短视频平台与微博正面相抗,这不亚于2012-2014年微信对于微博的冲击。

投中网查阅七麦数据发现,2019年至今,微博在应用(免费)榜上的排名最高点为第17位,社交(免费)榜单较为稳定,长期落在第2位(该数据主要参照搜索指数、新增下载量,用户评论星级等)。

私域是什么?

私域是指品牌拥有可重复、低成本甚至免费触达用户的场域。

一个互联网私有数据(资产)积蓄的载体。这个载体的数据权益私有,且具备用户规则制定权,受社会法律约束与保护;同时,私域具有与公域、它域相互自由、广泛链接的能力与机制。

但在移动互联时代,商家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工具直接触达到消费者,这就形成了“私域流量”,代表着商家不再只是某平台的租客,而拥有了自己房子,有了产权。

私域用户池和私域门店是私域运营的两大阵地:

私域用户池是承接并容纳私域用户的“容器”,也是品牌与用户之间互动及关系的培养场。根据不同类型的平台产品的特点,私域用户池可划分为弱连接(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中连接(如社群等)、强连接(如1v1的企业微信导购等)三种类型。

企业可根据发展需要和所处阶段进行布局。整体而言,企业与用户建立的连接强度越高,能为用户提供的价值就越大,最终能够获取的商业价值就越大。

微博除了公域私域还有什么

没有其它的了。

微博除了公域私域就没有其它的什么域了,因为目前微博只有公域和私域这两个,其它的还没有研究开放出来。

私域与公域是指私人生活领域与国家或社会及两者的关系。私域即私人生活领域,是以个体独立人格为基础的私人或私人间活动界域。

私域流量具体有哪些渠道?

建立品牌的私域流量池,经历了2020年的大爆发,各行各业在探索私域渠道后,收效较好。私域流量营销渠道可以大致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品牌自己的基地,包括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小程序、APP、社群、官网等;

第二类是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拼多多等;

第三类是微博、知乎、头条等自媒体平台;

第四类是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兴的视频媒体号平台。

这些传统的渠道看似丰富多样,实则已经进入了竞争白热化的存量市场。每种类型的渠道,都基本被头部的几家巨头平台瓜分了市场份额,这无疑不导致品牌主在这些平台要获得流量越来越难。

私域流量营销渠道四大类

在大家都在这些传统的私域渠道厮杀时,有没有留意到自己的产品,这些在市场上每天都在流通的数以万计的产品,他们是第五类的私域流量战场,他们天生就捆绑着“人”、“货”、“场”的流量载体。

各位品牌主,设想一下,如果让每个销售出去的产品都能开口说话,告诉你购买你产品的消费者是谁、有什么偏好、地域在哪……那,再次影响他复购不就很简单了吗?

但,产品走向销售渠道的那一刻起,往往就脱离了掌控,与品牌“失联”,如何能将产品触达到消费者聚集起来,成为我们的私域流量池呢?

2019年7月,微信全面开放“一物一码”,这是腾讯All in产业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布局。无限云溯作为入驻微信“一物一码”能力的头部服务商,全面助力品牌主高效找到目标用户,打造系统化和数字化的能力,继而构建品牌企业账户体系和私域流量池。

解读“一物一码”

01

什么是“一物一码”呢?

“一物一码”顾名思义就是一件产品拥有唯一性的一个身份识别码,利用SaaS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让品牌商与渠道商、零售终端与消费者无缝连接,从而能提供全面的防伪、防窜、溯源、营销等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一种技术。

02

“一物一码”能用到什么行业呢?

“一物一码”已经应用至各个行业,尤其在快消行业应用最为广泛,但快消行业对“一物一码”的侧重需求不同,生鲜、粮油食品和乳制品行业对溯源有明显需求;保健品、化妆品则更多应用到一物一码的防伪功能;而扫码营销则被更多应用在酒水、饮料、休闲食品等领域。

“一物一码”覆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同时通过产品媒介为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沟通桥梁,通过精准化的营销来为品牌降低成本、提升销量、并最终通过数据沉淀、分析为品牌的市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03

“一物一码”如何玩得精彩?

产品作为线下渠道的链接消费者的“超级连接器”,中国烟草、可口可乐、蒙牛……等零售巨头纷纷布局,这一期我们来剖析一下中国烟草是怎么把“一物一码”玩精彩的。

2022年春节,一场“码上行动,瓜分500万壕礼”引爆了新春的狂欢。消费者只要扫描红包袋上的二维码,进入活动页面,就能赢取小米电视、青酒、普洱茶、塔兔咖啡、无限嘿卡、现金红包等奖励。

这是中国烟草在一物一码上又一次的探索。数据显示,此次活动参与人次超过100w,帮助中国烟草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无缝沟通,并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也带动了行业思考如何借助数字化工具直连消费者。

那么,具体中国烟草是怎么借助一物一码来连接消费者的呢?

首先,消费者拿到新春红包袋后,扫描红包袋口的二维码,就会跳转至品牌主页。点击活动banner或活动模块,跳转至活动页面,点击抽奖,要求用户先注册方可获得抽奖机会。用户抽中奖品后,兑换时,要求关注指定的微信公众号。

抽奖是品牌的常规营销手段,但是此次活动利用一物一码的技术,成功引流至中国烟草搭建的私域流量池里,并获得了用户的扫码时间、地域、联系方式等数据。

最终,无限云溯帮助中国烟草盘活了用户,让他们沉淀了下来,带来了五个长期的价值:

一、沉淀了流量,为品牌所用;

二、节省了流量获取成本和后期的运营成本;

三、提高了触达消费者的灵活度;

四、帮助更高质量地进行精细化运营;

五、构建了企业的用户体系和数据体系,助力商业洞察和决策。

什么是私域流量?私域流量有什么作用?

一、什么是「私域流量」?

何为私域流量呢?其实是相对于公域流量提出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把触达和运营更加自由的流量称为私域流量。

举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公域流量相当于一片大海,以前技术不发达,在海上捕鱼的人少,鱼多,所以即使技术不太好,但也可以捕捉到客观的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捕鱼的工具越来越多,捕鱼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鱼少人多的局面,捕鱼成本越来越高。于是这时候许多人开始建立鱼塘,自己养鱼,这样捕鱼成本降低,捕鱼也相对容易了。

对应到我们现实生活,每条鱼相当于一个用户,他们沉淀在官方号、群、个人号、微博、小红书、头条和抖音这些平台,这些就是私域流量池。那么私域流量想对比的就是公域流量平台,比如淘宝、京东、百度这种大流量平台,流量大,获取流量则需要购买。两者有较大的逻辑差异,公域流量易获取,付费即可,但是获客成本可能会逐渐走高。私域流量则是搭建和运营好之后,流量可以重复利用。

二、私域流量有什么作用?

-所有企业都适合做私域流量吗?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做私域流量。

公域流量仍然是现在主要流量的所在地,私域流量只是公域流量的一小部分。如果仅抓住私域流量而放弃公域流量,那么可能就是故步自封、本末倒置。从去年的618可以看出,各大厂还是在抢公域流量,这就说明公域流量在现在还是占有十足优势和价值的。我们之所以重视私域流量,不是因为私域流量的客群比公域流量里的客群更有价值,而是因为整场下来,私域流量转化成本可能相对于公域流量略低,因此自己搭建的私域流量池可能更加划算一些。

但是,搭建私域流量池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人力,需要精细化运营,对比直接购买流量的公域流量来讲,效果形成的路径较长,短时间内不容易产生效果。

那么哪些企业适合做私域流量呢?

从行业属性来讲,如果你所在的行业买流量的成本低于精细化运营的成本,那么你最好还是把心思用在公域流量上。到底要不要做私域流量要看你目前行业的流量获取成本以及你对行业未来流量的判断。

那么,什么类型的服务和产品更合适做私域流量呢?

有两类:高复购属性的产品,以及高客单价+高决策成本的产品,天然适合做私域流量。

高复购性产品,比如现在微博、抖音、快手上买的产品,商品的费用较低,复购率较高,决策周期短,可能会因为一条视频或者一条博文就点进购买了。当然,这跟平台属性也有关系,这些平台大多可以跳转天猫淘宝链接,减少流失率,因此美食、生活用品、家居用品卖得比较好。

例如教育类、金融类、珠宝奢侈品类,这些都是高决策成本的产品。售卖这些产品,除了产品的自身价值外,重要问题就是把用户从陌生用户转化为信任用户。很多人对于几千上万的产品时,就要首先相信这家公司或者这个人。